培养动态

课堂教学,应有哪副面孔?——从2015.10.29《旅游文化学》课堂辩

  • 作者:
  • 发布时间:2015-11-04
  • 点击量:

一、Introduction——《旅游文化学》课堂辩论

2015.10.29,跟随马波老师享受了一场由2012级酒店管理1-4班完全自主、自组的辩论赛,其中每个角色,包括答辩主席、辩手、计时员、评委,还有观众,都被诠释得恰如其分,又淋漓尽致。小瑕疵不必苛责,其整体上的完整性、有序性和专业性,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收获了一个big surprise。

能有幸享受这场精彩的辩论,得益于一个小小的特殊身份——作为马老师本学期《旅游文化学》课程的教学助理,简称“助教”。这个助教做得虽不专业,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17年学生身份,到现在半个学期的大学课堂助教的角色转换中,确是领悟到了不同的世界,感受颇多。我们先来说说这个课。

二、What’s the Students-oriented class(学本课堂)

还记得开启《旅游文化学》课程的是一个关于“贫穷与幸福”的话题——一个乍看不知所以,又引人兴趣的话题,我们在感悟现实的过程中去挖它们的根,最终明白了学习“文化”的意义。还记得接下来马老师通过著名的“斯芬克斯之谜”,将同学们引到一个终极问题面前——“人是什么”。伴随着轻松幽默的氛围,我们分享了柏拉图与学生亚里士多德、马克思、索福克勒斯、莎士比亚、孟子等一系智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诠释,最终不负苦心地,我们追溯到了文化的根源。

那么文化是什么呢?这个人人言说的东西,我们对它的概念体系并不清晰。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理解的,别人是怎么定义,网络上流行的解释是怎么说的?课下同学们阅读了龙应台(著名作家、台北市前任文化局局长)深入浅出的阐述,带着理解与疑惑,再回归课堂,具体地建构文化的结构,探讨其成因、分类、特性与功能……

到这时,同学们脑海中已搭建起文化的“大棚”。在这样一个逻辑框架与理论知识的支撑下,一场关于“经济发展与文化变革”的辩论赛,便有了被精彩呈现的垫脚石。给他们一个舞台,他们便能自由地畅想与发挥。在这个舞台上,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巩固,那更加鲜明的思辨能力、组织能力、团队精神、热情活力、友爱善良,不是更宝贵的财富吗?

马老师在第一堂课时,就说:“同学们,我们这门课要改变老师为中心的方式,以你们为主,成为一个‘学本课堂’”。什么是“学本课堂”?从感悟现实、有趣的问题出发,“步步为营”,引导学生思考——深入——总结——反馈,然后有更深的理解,也是一个新的开始。这个过程中,同学们也体会到了真正的知行合一!我所感受到的“学本课堂”,总结来便是“知识为基,参与为障,引导为径,心智开发为终”。

三、What should the class give?——More than knowledge.

为什么要建立“学本课堂”?从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一句话——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,我们能找到一些共通之处。这句话后来被认为该是大学应有的氛围以及师生应追求的价值取向。而这精神与思想形成和培育很大程度上依靠课堂上老师的引导。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”。老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的,最基础的是知识,但更重要的是心智。

课堂上我们可能思考和解决很多问题。而当遇到一个新问题,学生懂得如何思考它,能够应对它,这是独立;当之前的积累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、原则与方法,而又不限制其创新的思维,这是自由!这独立与自由,必然是心智开发的结果,也应是“学本课堂”的目标与意义。

四、Gaps between teaching and studying.

然而,目前大学课堂的主流依旧是“师本课堂”,老师“讲讲讲”,同学“背背背。学生或逃课,或去教室也不过是换个地方玩手机;努力学习的时刻也是有的,比如临考前夜以继日,比如为考证考级披星戴月……老师们望“课”兴叹,揣摩不透孩子们的心思,或忧心忡忡又觉无能为力,或干脆只把它当做谋生的饭碗作罢……

曾试图建立“学本课堂”经历的老师应该都有体会,这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。回想《旅游文化学》课程初始,不也出现过同学不愿配合、不愿交流的情况吗?我想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,都曾对大学课堂满怀期待与抱负,然而事实并不那么顺利,这中间的矛盾到底源于何处?

1.应试思维——在经过至少12年应试教育的熏陶下,学生想要拥有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实属不易。这个转变首先必须有强烈的意识推动,同时也需要一个过程,痛苦的过程。因为这个过程伴随着自我剖析甚至否定。在这个过程中,许多同学还没有尝到甜头就放弃了,老师也因失望和无力而放弃了。但这并不只是学生的问题,也不只是大学的问题,而是从一开始就深刻影响师生思维方式的教育体制的问题!

2.新群体个性——老师们可能越来越发现难以理解一些学生的行为或想法。因为我们常说的90后和00后逐渐成为或将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。他们被新时代、新个性标榜,他们的价值观看似在改变。新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新群体个性,由于尚未被大学校园完全调试接纳,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着师生间的沟通与配合。

3.教师职业化——大学老师,是一份很好的工作。提到这个词,这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。显而易见地,大学教师的情感色彩和理想色彩在现代社会中大大减弱了。更多地,它成为很多高学历水平人士的职业选择,而他们对这份职业的理解和热爱,还没有达到足以推动一些变化的程度。

归根结底,两个原因——教育体制与时代变化。

五、How to do it?——Change!

时代在变,现状难以为继,教育体制要变,老师和学生也要变。如何改变呢?一味地责备政府、责备体制是没有用的。从我们能做的做起,“师本课堂”向“学本课堂”的转变,从老师的感受与学生的反馈来看,这个结果会是振奋人心的!

For teachers, change the way.现在的学生随生长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个性、观念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,因此在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,开启他们思考的兴趣非常重要;其次知识的学习要从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,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成、学有所用;再者引导学生参与方式的改变,在其主动自愿的基础上,给以充分发挥又不逾原则的空间,发掘其潜能。当然,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的配合!

For students, change your mind.大学生已然是一个个成熟的个体,有思想、有追求、会判断、会选择。他们希望在大学更好地塑造自己,将来更好地踏入社会或更高学府,虽然有时缺乏自制力与恒心,这都无可厚非。但其间必须意识到问题有两点。一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误解。真正的理论不是空穴来风,“理论源于现实,而高于现实”,知行合一,得有“知”,才能“行”得快、“行”得远。二是缺乏耐性。知识积累像减肥一样,总是会有些枯燥的,并且很难在短时期内带来效益,因而难坚持,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要想蜕变,必须经历这个过程。

六、Is it difficult?——Yes, but never too late.

要改变现状,建立“学本课堂”,不是一个人、一个单位的事,也不是一两天的事,所以它难!但就这样放纵,不去改变可以吗?后果难以想象。因此,难也要做。一味地责备政府、责备体制是没有用的。克服困难首先要承认困难,然后直面它、干掉它。每个人多做出一点努力,就会影响更多人。

Easier said than done.改变,需要每个人——老师、学生的努力和配合。这个世界不变的东西应该有两样,一是变化,二是追求美好。人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,那么世界的发展也必然朝向美好的方向。所以,不抛弃、不放弃。

最后,用爱尔兰诗人、剧作家William Butler Yeats的一句话来结尾:“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,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.”

作者:陈效萱 旅游学院2014级研究生

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地址: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邮编:266071 

  COPYRIGHT QINGDAO UNIVERSITY